第一篇场所
居家
1.家庭储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疫用品。
2.主动做好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
3.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4.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5.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勤晒衣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6.加强营养,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保障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
7.从室外返回、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8.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9.不串门、不聚众、不聚餐、不相互请吃。
10.生病时尽量减少外出,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
11.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12.中、高风险地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居家隔离人员共同生活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加强个人防护,佩戴。
办公场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3.加装体温监测设备,对进入写字楼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4.加强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做好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6.保持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做好手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8.工作人员随身备用口罩,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
9.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
10.减少开会频次和缩短会议时间,会议期间温度适宜时应当开窗或开门。建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
11.当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2.中、高风险地区,严格控制进入办公场所人员数量,尽可能安排工作人员隔位、分散就坐。有条件的采取居家办公、网络办公、分散办公等方式。工作人员佩戴口罩。
城市公共汽、电车
1.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为车辆配备口罩、手套和消毒剂等防护物资。
2.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3.在自然气温、行驶速度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通风换气。若使用空调系统,应注意定期清洗消毒。
4.车辆每次出行载客前应对车厢进行清洁消毒,座椅套等纺织物应保持清洁,定期洗涤和消毒处理。
5.车辆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及时清运垃圾,对座位、扶手等做好清洁,定期消毒。
6.乘客和工作人员均应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并做好手卫生。
7.乘客优先采用扫描购票或付费,登车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8.在车厢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9.根据客流情况,合理组织运力,降低车厢拥挤度。
10.当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回国人员转运车辆
1.转运工具应保持整洁卫生,对车辆内部物体表面(如车身内壁、司机方向盘、车内扶手、座椅等)应进行预防性消毒。
2.乘客佩戴口罩,排队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避免人群聚集。
3.转运过程中,若出现人员呕吐,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面、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4.转运工作服务人员需加强个人防护,转运过程中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级别及以上的防护口罩、工作服、手套等。
5.若入境人员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留观人员、疑似及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工作人员应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6.转运人员如果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留观人员、疑似及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在完成转运工作后,对转运车辆进行终末消毒。
7.在完成每次转运工作后,应对转运车辆实施消毒。
8.转运车辆结束运营后,应加强通风换气。
企业
(一)低风险地区。
1.复工前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
2.对工作人员每日上班前、下班后进行体温检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须及时就医排查。
3.加强企业内办公区域、室内公共活动区域和员工生活区的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4.保持企业内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清运过程中应采用密闭化运输。
5.公共卫生间应干净整洁,及时配备洗手设施和洗手液。
6.加强手卫生,有流水条件下按照“六步法”洗手,不具备流水洗手时,可在咨询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7.加强个人洗手等健康行为的宣教,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纸巾或肘臂遮蔽口鼻。
8.加强对办公区域、会议场所、生活设施及其他人员活动场所和相关物品的定时消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频繁接触部位应当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9.做好炊具餐具消毒工作,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采取分餐、错峰用餐等。
10.鼓励采取“点对点”专车或包车等方式有序组织员工返岗,不需要对能够提供健康证明的员工进行隔离。
11.工作人员随身备用口罩,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
12.做好外来人员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等工作。
13.设置应急区域,当出现疑似症状人员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安排就近就医。
14.企业一旦发现病例,要开展疫点消毒等工作,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可以暂时关闭工作场所,采取居家办公方式。
15.鼓励采用无纸化办公,减少工作人员直接接触。
16.减少人员聚集性活动和集体性室内活动,如会议和培训等。
(二)中、高风险地区。
除上述16项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措施。
17.企业减少外来人员进入。
18.鼓励采取错时上下班或弹性工作制。
19.工作人员佩戴
第三篇人群篇
企业职工
1.做好手卫生,触摸公共设施或他人物品后及时洗手,有条件时,可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2.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使用过的纸巾投掷到专门垃圾桶。
3.做好办公区域和休息区域的环境清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个人使用的垃圾桶应在每日下班前进行清理。
4.每周至少清洁一次工位,包括桌面、扶手、座椅等;每周对宿舍进行一次清洁打扫。
5.均衡膳食,劳逸结合,适度运动以增强抵抗力。
6.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测量体温并作好记录,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杜绝带病上岗。
7.工作时应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前先进行手卫生,摘戴口罩时不要用手触碰口罩内外表面。
8.采取错峰、错时就餐,堂食时减少交谈;自带餐具并做好清洗。
9.下班后不去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如饭店、商场等。
10.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如聚餐、午休聚众聊天等。
司机
1.持证上岗,并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2.每日出行载客前应对车辆内部进行清洁消毒;对车门把手、方向盘和车内扶手等部位每天定期清洗消毒。
3.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4.做好手卫生,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下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搓揉双手。
5.工作时应戴手套、穿工作服、全程佩戴口罩,并提醒车上乘客佩戴口罩、减少交流、保持安全距离。
6.休息和排队等候时应减少扎堆聊天,交流时保持安全距离;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充足,杜绝带病上班。
7.有疑似感染者搭乘后,应及时做好车辆物体表面(座椅、方向盘,车窗、车把手、扶手等)和空调系统的消毒。
8.每日自我健康监测(测量体温),并根据社区或用人单位要求报告。若出现可疑症状,应报告社区或用人单位,并及时就医。
9.应选择空旷人流稀少的场所饮食休息,可自带餐食或选择外卖打包后在车上用餐。
10.尽量减少聚餐和聚会,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密闭空间。
(国家联防联控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