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公交,相对于市、区公交的路况、班线、人流量、服务质量,均不可同日而语。实行镇域公交对乡镇居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乘客如何及时乘上车又是一个问题。泗泾镇域公交车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队虽然是公交公司最基层的管理单位,但车队的性质和所承担的职能、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涉及对内对外方方面面的综合体。
2011年泗泾镇政府和松江公交公司派出专人管理后,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班次、优化部分公交发车时间间隔及行车方向
随着泗泾镇的大型社区不断发展,入住人口迅猛增长,原有镇域公交线路的日趋成熟,加上新劈的两条穿梭巴士线路1845路、1846路,也不能满足居民的乘车需求,老线路发车间隔时间统一25分钟,势必造成会冷热不均、重点不分。主要出现在上班高峰时间,等待时间长,站点乘客越来越多,往往一辆车到来乘客是挤不胜挤无法上车。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车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协调:
1、松江47路,泗泾路程最长的一条线路。调整后,在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上下班高峰乘车人员密集时段增加一辆车,早上上班高峰时段车间距从25分钟调整到15分钟一班车,下午到晚上下班高峰时段车间距从25分钟调整到20分钟一班车,双休日时间与原有间隔时间一样不变动。
2、松江1845路无人售票车,专门用于大型社区高峰时段运行,在这条线路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班高峰时段车间距在10分一班车,下午高峰时段车间距15分钟一班,对于人流量特别多的小区,采用临时短期短驳车穿插于期间,做到快速驳运滞留在车站的上班乘客,双休日期间上午、下午的车间距一般都在15分一班车。
3、松江45路,松江45路南线、北线经过新凯家园大型社区,大量从市区动迁到泗泾的上海居民,由于城乡公交的差别(市区公交3-5分一班车),很多居民不习惯镇域公交车距时间长,投诉不断。对于上门上访的新凯居民代表,车队耐心的向他们解释城乡的差别,希望他们能体谅,既来之,则安之,融入到我们泗泾居民中,鉴于目前的条件,泗泾镇域公交无法满足居民要求车间距缩短到5分钟一班的,与居民代表坦诚相见。车队根据这一特殊情况,专门抽调人员加班,在松江45路经过新凯家园的几个站点,安排人员一个星期内,把每个站点每班车经过站点的时间记录下来,一个星期内根据每个站点每班车车辆到站的时间,选出合理的大致到站时间,张贴在站点供乘客们出行参考,让乘客在乘车时尽可能的减少候车时间,收到了近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以上措施,在合理增加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营收,又解决了乘客高峰时段乘车难和等车长等一些问题。
二、调整车辆维修策略,协调修理厂专业维修人员驻站
以往的规律,修理厂在离车队较远,日常车辆小毛小病只能带病上路,或者等几辆车都带病时,修理厂再派人刚过来一起维修。一方面造成驾驶员开着病车艰难上路,另一方面车辆要等修理厂派人过来后再抢修,时间上等待比较长,如备车不足的话,又会造成当天营运班次脱班,对乘客等待坐车间接带来了不便。为此,经过这次调换修理厂后,与现修理厂领导协商后,修理厂每天专门派驻至少两名修理工蹲点在泗泾车队,小毛小病随时修理,驾驶员也能随时随地的与维修工沟通,让车辆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归入正常的营运轨道,减少耽搁时间,收到驾驶员们的欢迎。
三、讲效益,促进司售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以往乘客常有投诉司机在站点看到追车的乘客不停车、也有乘务员不主动卖票,反而叫乘客自己挤过来刷卡或买票、或有看到认识的熟人不买票等诸多现象。合理调整营收奖比率,提高司售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从《百名市民测公交》的测评表中也看到,志愿者常常表扬司机见到追赶的乘客或等待或在规定距离内两次停车,让乘客上车;表扬乘务员不管人多或人少,都主动离开座位,帮助乘客买票。这项措施的实行,车队的营运效益比以往明显增加,司售人员的个人的收入也增加,对于个人而言每个月虽然不是很多,但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四、车队营运安全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质量
由于镇域公交的司乘人员都来之本镇居民,接近农村,更是民间俚语风俗的“易感人群”,口无禁忌、随口荡荡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个别驾驶员开车会经常碰到熟识的乡亲与之进行交谈,或不按规定在站点外随意上下客,还会与乘客因分歧而产生吵架纠纷事件。车队通过安全例会,耐心解释,告知司售人员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服务行业,以乘客为第一。在规章制度中寻找人性化、消除员工的消极情感,尊重和体恤驾驶员的辛勤劳动。如,车队专门为驾驶员购买了躺椅,让司机在长时间行车回来后的休息中,也能惬意的舒展一下腿脚。车队根据一年来的表现,评选出优秀司售人员予以一定的经济奖励,充分调动司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车队营运管理中,变被动为主动,车队营运也能更安全和谐。
公交车作为一项为民服务的公益项目,尽管每年政府会投入一定的财政补贴,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毕竟也要讲经济效益。公交车队只有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做到关注和满足司售人员的工作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司售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保障车队和个人共同成长和双赢目标的实现,确保车队日常各项的正常运转。
(吴伟祖) |